0%

写在保研后

时间过得很快,自928推免系统确认志愿到现在也过了快两个星期了。近段时间以来,心情比较复杂,总的来说就是在欣喜与迷茫之间反复横跳,于是决定写下一篇博客记录下一些想法。

由于之前的博客是跑在WordPress上的,年久失修到现在只剩下数据库备份文件了,又因为对比了下hexo感觉WordPress还是太“重”了,不是很适用于搭个人博客,干脆重新用hexo搭了一个重构创造KPI,那就以这篇作为新博客的开篇吧。

保研

还记得RUC信院的面试结果是出在鸭大面试前一两天,当时的我走在去院楼ACM队有求必应屋的路上,准备去再复习一下没看完的高数,然后就收到了同学发来的消息说结果出了,并且很惊喜的发现自己在专硕名单中的第一个,好耶,这下稳了。实话说,这是一个出乎我意料的结果。虽然说我面完之后感觉也还好,问的基本都答上来了,但毕竟是华五人中的一所(事实上,我华五人都投了一遍也只有RUC给我入营了,很庆幸😁),竞争还是会很激烈,所以预期还是能进个wl然后到开系统看情况拖字诀(看往年wl也能录到很后面,但今年似乎鸽的不多)。在这之前我也想过,如果RUC能过后面就不面了,因为鸭大当时记得是已经机试完了再鸽面试不太好,所以还是面完了鸭大又回去再想了下,决定上岸,预推免也不投了,就RUC了。然后后面学院拿到名额也比较顺理成章,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等开系统直接填了。

今年系统的规则较于往年还有一些变化,往年是凌晨开系统然后就可以填志愿发通知确认,今年是分开了零点可以开始填志愿,十二点才开始能够发通知点确认,但是院校在十二点之前就可以看到哪些同学填了。然而等到十二点看着绿群群友都已经陆续收到了复试通知,快的都拟录取了,RUC还是没啥动静,有点小慌,毕竟我其他学校的offer这时候已经放了。后来找同专硕的同学问了一圈都没收到,才比较放心。接着就一直等,午觉也没睡,等到下午两点多才来,复试到拟录取又等了差不多半小时,没啥意外就好,确认录取,搞定。

至此,我的保研也就算正式结束了。

回过头来想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读研,原因大概有三,首先我喜欢做一个学生。这点比较宽泛,留后面再说吧。其次,为了一个title,不可否认这多少有点虚荣心作祟,但是能够实现确实很满足啊😋,狭义上来说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最后,希望这个title能够给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这一点大概是最现实的一点,但对计算机学科来说,这一点是否成立还有待斟酌 。

大学三年

还记得刚上大一的时候,那时候还没转专业在大学城,课又少,经常跑去图书馆一呆就是一个半天,大多时候都是端一台电脑过去,刷acm、ctf、看各种资料都有,无论是哪一样都很快活,大概就是那种有大片的空闲时间想干嘛干嘛的状态,无论是刷题时想出预期解法并且验证通过的反馈还是看懂资料里面关于某些知识的讲解或证明时不自觉的兴奋,都让我觉得很享受。图书馆靠窗的位置一直是最抢手的,毕竟累了想发呆能够透过这扇窗找到各种无声的小剧场,没那么乏味。还记得华师天桥经常会有一位老人,经常在那里吹奏一些歌曲,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忘了那是什么乐器,但时常在图书馆都能听到,吹奏的曲目还是一些如《匆匆那年》这些比较流行的歌曲,想必他一定有自己执着的浪漫。另外不得不吐槽一下石牌的图书馆,特别的拥挤,去了之后感觉要压抑的多。当然,随着对原专业的认识逐渐加深,也坚定了我转专业的决心,这不是我所喜欢的学科,后来就离开了小谷围到了石牌。

到了石牌之后是大二。大二的课程比起大一要多得多,加上转专业补修,基本拉满,就没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去广泛的阅读了,大三也差不多,竞赛加准备推免面试,每一天的计划基本都分到这两块上面去了。也就是说,学科竞赛似乎成了贯穿我大学这三年的主线。那就展开谈谈学科竞赛吧。

学科竞赛分两大部分,1、ACM和CTF;2、数模。没错,是这么分的。

先说ACM和CTF,这两块我都觉得很有意思。ACM像是“创造”,CTF像是“破坏”。ACM里面很多问题的解法,大体上来源于对既定条件的严谨推导(如博弈推结论、贪心证明、各种图算法)、时空互换的权衡(线段树,倍增,字符串算法各种预处理,更多是空间换时间),有的时候针对特定条件还能有非预期的妙解惊喜。而解CTF则更像是走迷宫一样,或者是利用一些靠经验积累而来的信息差环环相扣解出其他参赛选手不能解出的预设谜题。兴趣驱动是我参加这两项竞赛的最初诱因。但是当参加这些竞赛的成绩与评价体系相结合时,除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其实真的很难区分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但回过头来想,它们都给我带来了快乐,以及帮助我在特定评价体系下得到了肯定,这也就够了。之前刷知乎看到过一个帖子,大概就是讨论要不要为了保研or找工作去参加ACM,主流的观点都是如果只是为了这些,会很痛苦;更何况,如果只是为了这些,无论保研还是找工作,都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

再来说说数模吧,这是一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都不怎么喜欢的一类竞赛,不喜欢的原因在于它过于形式,不够客观。而选择参加的逻辑链则是“决定读研->决定保研->顺应于评价体系”。比较有趣的事,在我们这一届的推免细则中,数模这一大项已经基本被砍,咋说呢,还挺好的,就是可惜了我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

回过头来想,参加各类的竞赛让我收获了很多,例如:1、较为轻松的应付夏令营or实习面试的算法题 2、基本的网络安全素养和常识(有时来做点“小坏事”还挺有用的🤣)3、更容易上手一些较为大型的项目(ctf各种逆向思维帮助我方便的熟悉实习项目的代码结构)4、各种软素质,抗压能力、合作能力等。 当然,更多的纠结点还是在于花费的时间值不值得的问题,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过犹不及”吧。不过,纠结只是为了反思总结,谈不及后悔。

以体验和学习为目的,在大二暑假开始我也加入了学院老师的一个课题组。这是我头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这次经历让我对计算机学科特定领域的研究前沿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我将来的学习研究也会有帮助。

总结来说,作为一个CS专业的本科生,我体验了计算机学科相关的很多竞赛、方向。让我郁闷的是,我所做的很多选择都是基于我的兴趣,但这些兴趣分散了我的时间,让我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并不深入。这种状态并不理想,是以后需要改变的。我觉得确定一个发展目标的作用非常重要,是的,我曾经想:我可以carry下所有我感兴趣的方向,但到头来发现实际上能力有限。识迷途其未远吧,近段时间的迷茫也有一部分与这有关。

关于未来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读研三个原因中的第一点吗?喜欢做一个学生。大体上来说,对应于我大一常年泡图书馆的那种惬意,有所热爱的学科,有时间探究其中的学问,仅仅是为了想知道想学会,而不为了其他什么。但是,又不仅仅于此。广义上来说,是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嗯,你懂我意思吧?当然,这样的选择有“理想化”和“自私”的成分在里面,但事实上,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应该是离散的,而应该是连续的。例如,我们应该灌注多少的精力给诗和远方,然后被迫将剩余的那些倒入眼见的苟且?

所做的很多选择更多都是一种tradeoff。基于对学习的热爱,选择了读研,然而基于对未来现实问题的考虑,没有选择直博。(仅仅从我个人对学科的热爱程度来看,我觉得置身于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直至以此为职业是个不错的选择,谁小时候又不曾幻想成为神仙科学家呢?)源于兴趣,选择了参与一些竞赛,然而为了顺应特定的评价体系,却也花费了一些可能不必要的时间。我相信在将来的生活中,类似的选择还会有很多,这些选择本无对错之分,只要有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即可。人生如棋,落子无悔嘛。有的选择是孤注一掷的豪赌,有的选择是迫于无奈的屈就,但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选择,是对理想模样的坚持。另外,每一次的选择总该也要能清醒的分清是哪一类吧(得有一个回撤率可控的风控模型)

当然,生活中所能热爱的也不仅仅只有计算机学科。对比其他一些同学的经历,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发现我理想生活的另一些模样《你 所 热 爱 的 , 就 是 你 的 生 活》,在这些模样中,有些需要一定的客观基础,还有一些需要主观态度上的改变,但都会是我所会去执着的。

愿往后,依旧有所热爱,有所执着:)